很多人在从事同声传译工作前,都会经过大量的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同声传译的工作技巧和方法,才能逐步应对同传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类型,同声传译是怎么训练的哪?具体要训练多久才可以哪?
经过一段时间的源语同步复述练习后,可以在源语开始后延迟半句到一句话进行跟读。这就是源语延迟复述,是中高级阶段的影子练习。在进行源语延迟复述练习时,要注意保持听说时差的一致性,避免时而跟得太紧,时而又延后太远,影响话语产出的流畅性。
为什么要从同步复述练习过渡到延迟复述练习呢?既然可以做到同步,那不就符合同传要求吗?对此,我们有必要稍做解释。
在同声传译工作中,信息听辨、信息分析、信息产出这三个过程要同时进行,但不可能达到完全同步。从一句话进人译员的耳朵开始到这句话传达的信息被译员以译语传达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不占用任何时间的。之所以被称作同声传译,是因为经过大量专业性强化训练的译员已经能够将信息加工这一中间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压缩到最短,这使得同传中的听说时差只有短短数秒的时间。
相对于动辄长达十数分钟或者数十分钟的发言,几秒钟的听说时差微不足道,不会改变人对听说同步进行这-同传最大特征的印象。
同传的工作形式是听说同步,但在处理单个的意义单位时,同传工作又是具有延迟性的。口译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传“意”,如果不适度延迟、等待发言人讲话的第-一个意 义完整的句子出来,那译员的工作将无法进行。
那么,这个等待的时间要多久呢?经过大量观察或实验,有的学者认为滞后时间在2到4秒,有人认为是5到10秒,还有人则认为平均在3秒;也有学者认为,由于语言之间存在结构上的巨大差异,单纯用时间来衡量听说差异是无意义的。听说差异应该用翻译单位来衡量,即译员开始口译时应该至少已经听到了一个完整的翻译单位。
具体到源语延迟复述练习上来,要求学员在发言开始以后延迟半句到一句话再进行跟读,就是为了让学员养成捕捉到第一个翻译单位以后再开句的习惯。如果开口太早,那么学员势必要在中途放慢语速或暂时停顿下来,等待发言人完整意义的产出;如果开口太晚,那学员为了避免信息遗漏不得不加快产出的速度。像这样时快时慢的信息产出,会让听众听起来犹如坐在一辆经常突然加速又随意减速的车上那样难受。
除了准确把握开句的最佳时机,也要注意在开句以后尽量保持均匀的语速,不可过快,也不可过慢。在内容上,源语延迟复述练习不要求一字不落的逐字跟读,而是鼓励在不影响信息产出的前提下对源语信息进行适当概括与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