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书籍文献翻译公司,在处理译稿方面,从翻译老师的选择,到翻译质量的控制都有严格的流程,同时后续编辑审校译稿也有两种方式:通读加工,校订加工。前者一般是译文质量较好的稿件,编辑校对只需通读,发现问题时才对照原文进行修改、润饰;后者是用于较次的译文,光是通读还不行,需要常常对照原文进行加工,但也不同于真正的校订工作那样,逐句较订译稿。
翻译公司的编辑加工稿件,应该做得既好又快,事半功倍,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怎样才能善于发现问题呢?来稿情况各有不同,编辑的工作方法也有不同,恐怕很难找到普遍适用的规则。勉强说来,也许有这样几条可供探索的门径。
一是照应前后。翻译员工作时都是一句句进行翻译的﹐他的注意力是集中的第一个句子上,即使译后通读全文。注意力也还是侧重在这一方面。他顾不得许多前后照应的问题。译稿中的错漏及上下文语气不相衔接的问题,编辑审校可以在通读时发现。编辑审校不仅可以有与翻译员不同的新鲜眼光,而且有与翻译员不问的角度;注意力集中在上下文的照应上。上下文中出现漏洞,一对照原文,十之八九可以发现错译漏译之处或者需要润饰文字的地方。
二是注意长句。汉语句子一般比较简短精练,而许多外国语文的句子则比较冗长繁复,因此外文译成汉语时往往会出现臃肿累赘、读一遍还抓不住其意思所在的句子,这类句子最易出现错漏,也最需要润饰。因此,编辑审校遇到长句子,最好对对原文。
三是推敲语法。译文是以原文为蓝本译出来的。中外文的语法规则和行文习惯不同,翻译员却往往仿照原文句子的形式,译出形式上相似但意义上却有出入的句子,或者译出中国读者感到难懂、别扭的句子。翻译员跳不出原文框框的束缚,以为自己能懂别人也应该能懂,编辑应该能跳出原文的网罗,从汉语语法上细作推敲﹐凡是语法混乱、意思难懂的句子,则应查对原文,进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