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翻译一定是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和扎实的汉语功底,并且熟悉翻译的基本理论,同时翻译工作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因此,初学翻译的人,首先必须培养一种对待翻译的态度。
其一:培养勤查词典的习惯,避免望文生义
在当今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及各种类型的英语考试,都毫无例外地有惊人分量的阅读理解,好像分量不大得惊人,就不足以考核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学生一目十行,然后做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题。课堂的阅读教学也步调一致, 鼓励学生猜测词义。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显然会有好处。但是,不管它有何成效,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比如养成学生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懒惰作风,这就给翻译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专业翻译的大忌就是望文生义。哪怕是有一丁点疑问,也得查词典。同一个词,有时还得查好几本工具书,进行交叉比较和考证,否则就可能出错,甚至闹笑话。如若不信,不妨猜猜下列词语的意义,写在纸上,然后查查词典,再对照书后的答案,自己就可得出结论。
其二:培养修改译文的习惯,避免满足于“差不多就行”
初学翻译的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愿修改译文。笔译与口译不同,口译要求敏捷、达意,时间要求很严;而笔译,时间相对宽松,因此要求准确、简明。若是文学翻译,还要求文采、传神。要提高口译能力,必须敢于开口;要提高笔译能力,则必须勤于练笔。
笔译课常有这种情形,老师问:“ 你的译文呢?”学生回答说:“我想好了。”这种只想不写的学生,很难提高笔译能力。殊不知“想”与“写”有很大的距离。 “想”的东西,飘忽不定,只有“写”下来的东西,白纸黑字,才是具体的东西。也只有写下来,才方便修改。
笔译课和英语基础课 如《大学英语》也不同。基础课包括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其中“译”排在最后,基础课的一般教学原则是:听说领先,读写跟上,适当翻译。因此,按基础课的要求,翻译只要正确、达意,就可得满分。笔译课是对笔译的专项技能训练,如果是仅仅正确、达意,理论上说,充其量只能得60%的分。
有许多人,大学修了4年英语,毕业后又从事多年翻译,但译文质量却总是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平时要求不严,容易满足于“可以”,满足于“差不多”。因此,懂英语的人很多,但合格的笔译人员却很少。翻译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若要再上一个台阶,一定要养成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习惯。一个句子译下来,即使功底很好的人,也常得修改;要是功底弱些,改进的余地则更大。